政治和文化語言的歧異性

蕭瑟寡人
醜陋的台灣人
Published in
Oct 10, 2021

--

在台灣,有很多人會誤以為我們活在一個成熟的民主自由公民社會,一大原因是台灣和歐美國家之間使用同樣的政治和文化語言之間的歧異性。

哲學上有個非常重要的基本命題,那就是語言符號與其背後意義之間的關係。(有興趣者可以先從佛雷格 Frege和羅素 Russell 開始讀起)。

打個比方,當你對一個人提到「老虎」,我們人與人之間雖然可以溝通,但其實我們腦中對「老虎」意義認知卻有所不同。有些人可能聽到老虎第一聯想到的是第一次去動物園看到的老虎,有些人可能會聯想到家樂氏玉米片上的卡通老虎通尼,有些人只有在書上看過老虎,有些人可能只聽說過老虎是一隻很大的貓。

來源:Unsplash

由此可見,雖然人與人之間還不至於完全無法溝通,但是其實每個人對於老虎的認知是不同的。如果真的要進行深入的討論,就很有可能出現完全雞同鴨講的狀況。

對於政治的認知差異

先前稍微討論過了現代民主文化的部分演進過程:

我們今天很多民主政治術語都是從外國輸入,甚至很多是從日語漢字借用而來。其他像是「政府」、「百姓」、「暴政」等古漢語中已經存在的詞彙,在過去的華夏文明史上,與在今天民主社會中的意義,其實有根本性的不同。

尤其是對於暴政的觀念,台灣在內的遠東,跟今日的歐美國家中的使用方式用根本性的不同。

在柏拉圖的「共和」系列對話中,所謂的「哲學國王」以及透過控制教育和個人行為來「導正」年輕人的視聽之章法,在啟蒙時期後,基本上在歐美國家都算是獨裁暴君。法西斯主義、史達林主義等地治國之道,其實在綱領上很多都參考了柏拉圖的「共和」。

其實這種反思,在一戰後就不斷地在歐美發生。不管是「美麗新世界」、「1984」、「動物農場」、「發條橘子」、「高堡奇人」,「侍女的故事」,「銀翼殺手」等小說中,還是在像「撕裂的末日」等電影、「守護者」等漫畫著作中持續進行。

尤其是在二戰後的冷戰時期,歐美國家在戰時的政府政策,還有之後的蘇美外交情勢,都刺激歐美許多反省暴君政府過度擴張權力的潮流。

如果是侵犯個人自由權利的就可稱之為暴政,以此為基礎,就可以看出台灣的民主相較之下,還有多少進步的空間。

要討論到台灣的民主政治用語的歧異性,不妨從這邊開始檢討:

大家是否還記得華航空服員上街抗爭之事件?或是之後的長榮空服員罷工事件?

至今,台灣仍有主流民意認為空服員薪資高,憑甚麼罷工抗爭。

在台灣,工會活動不但受企業百般阻撓,連遇上同樣是受薪族的民眾,竟然上街遊行、罷工還會四面楚歌。

你知道問題在哪裡嗎?

空服員薪水高不高,關一般民眾屁事?

這就是問題所在。

以「薪水高」為由來剝奪一人和平集會遊行的權利,以及爭取自己認為合理之薪資待遇的權利,這樣的主流民意不就是暴政的溫床嗎?

而事實確實不遠,台灣已經長期以來都是政府刮民脂民膏滋養官僚體系的國家。不但如此,還有大批的閒置人力每天待命等待鎮壓民眾:

寧可讓政府去決定利益分配,也不願意去給個人自由和權利有個不可妥協的的政治定位,這就顯示出我們口中的「民主」有多麼空洞膚淺。

暴政的歷史定位

這篇文章撰寫時,台灣正逢國慶,而美國方面,則是正逢所謂的「原住民節」。

你知道美國的原住民節是甚麼嗎?

其實就是原本的哥倫布節,是美國聯邦國定假日。

這節日最早在1992年由柏克萊市首先反對繼續紀念哥倫布並改名為原住民節,而從2014年開始,美國許多州與市紛紛跟進,直到今年由美國總統拜登正式改名。

哥倫布和歐強殖民美洲是否有帶來正面影響?

當然有,過去敝人就曾以飲食為題討論過:

但是,這不代表我們不應該去正視哥倫布以及其他歐洲殖民者在大航海時期時的罪刑,更不能夠不去正視轉型正義的重要性

論及暴政的歷史定位,英國從十七世紀流傳至今的「篝火之夜」是透過象徵性地焚燒國教叛徒福克斯人偶,來紀念和慶祝英吉利王國抵禦天主教(形式上其實是歐陸)的暴政。

而跟台灣一樣經歷過的軍政府戒嚴的智利,也一樣有為皮諾切的暴政定調

拉到現在式的美國,川普2020年底選輸後的行為,已經被眾議院定調為「煽動暴亂」。有民意代表不願意當面譴責川普,就曾引發大量民怨,認為其在為暴政護短。而在美國民主史上如「五四屠殺」、「水門事件」等都是政治文學和評論時常引用的「暴政」案例,在美國人心中跟「蓋世太保」在今日德國人心中的定位差不多。

這些都是歐美人近代對於「暴政」歷史定位的人文反應。

把鏡頭拉回台灣。

敢問,台灣過去史上的屠殺,不管是日治時代,還是國民政府接管後的暴政,至今有得到明確的歷史定位嗎?

當時在中國用軍隊架空國民政府、在台灣實施白色恐怖統治的蔣介石,其暴行有得到應有的官方歷史定位嗎?

而轉型正義促進會的東廠事件,又告訴我們,不管是反對還是支持檢討過去暴政的人,真的有心去耕耘台灣的民主政治嗎?

台灣人對於暴政的忍耐程度異於歐美人,所以,我們的「民主政治」術語,跟歐美其實並非同一本辭典。

--

--

蕭瑟寡人是一位在台北長大的七年級生。18歲至美東就讀理工學院,21歲時取得資訊工程與哲學雙學士、23歲時取得邏輯學碩士,專注於人工智慧的應用。24歲與同校朋友創辦第一間科技公司,兩年後隨公司搬至紐約。四年後,公司被美國上市公司併購。一年後繼續創業,並在業餘時間擔任美國與台灣多家加速器與種子基金的輔導業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