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得只剩下錢:需重塑的台灣人文教育

蕭瑟寡人
醜陋的台灣人
Published in
Jul 5, 2021

--

今天,我想聊聊個比較個人的話題:甚麼是好人生?

我們對於好人生的認定,又是如何養成的?或許,應該問說是如何被灌輸的?

要說甚麼是一位正常台灣人的正道,相信大家聽過的劇本八九不離十:都是讀好書、考好試、找好工作、賺大錢,成家立業之類的荒腔走板。

不可否認的,在台灣這劇本演得好的人,每天走路有風,走到哪裡都是人生勝利組。從小成績優異、直升前三志願、進入大公司任職的好孩兒們,在台灣社會無處不受人讚揚。連要結婚生子,都被認為是優良基因。

這種教育模式塑造出來的價值觀自然是相當單調。就連後來高中分學科類組的風氣都可以看出,雖然說硬是把人分成了文、理、生醫三大類,最後大家也都心知肚明,最好的老師和學生都被分到生醫的第三類組,而第二類組其次,被許多人認為最「弱」的則是去讀一類組。讀文學、學藝術音樂是不切實際,體育好是頭腦簡單,大家最好是都不要太離經叛道。

塑造出來的社會很容易管理,原因有二:首先,好壞的標準很二元,把社會事件通通搬上電視讓大眾來審判,好人做好事與壞人做壞事,都能夠很輕易地依照該人的家庭和學術背景進行「判斷」;再來,在嚴厲的升學主義和功利主義下,台灣社會和家庭早就習慣對不會讀書的孩子進行言語…

--

--

蕭瑟寡人是一位在台北長大的七年級生。18歲至美東就讀理工學院,21歲時取得資訊工程與哲學雙學士、23歲時取得邏輯學碩士,專注於人工智慧的應用。24歲與同校朋友創辦第一間科技公司,兩年後隨公司搬至紐約。四年後,公司被美國上市公司併購。一年後繼續創業,並在業餘時間擔任美國與台灣多家加速器與種子基金的輔導業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