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的致命傷

蕭瑟寡人
醜陋的台灣人
Published in
Aug 9, 2021

--

這次疫情台灣的封城又解封,其實這次讓人最擔心的,應該是台灣脆弱的經濟體質,還有過去二十多年來一直無法轉型的困境。

來源

台灣沒有M型社會,台灣是長尾社會

還在想M型社會,是真的將歐美的報導分析錯誤套用在台灣身上了。

M型社會,前提是還有一批高收入中產階級,讓社會成為財富分配兩極化的情況。

台灣沒有這種狀況,台灣的受薪階級,基本上都揹不起房貸的。就連許多人欽羨的「高薪」竹科工程師,就算領個三百萬年薪,其實在台北市要買到一間可以養家庭的新建案公寓,是非常非常辛苦的。

台灣早在二十年前就不斷朝「收租者越富,受薪者越窮」的方向前進。

關於台灣本身的財富分配和消費經濟體質,可延伸參考:

台灣沒有甚麼真正的服務業經濟

這句話當然聽起來有不小的爭議性,容我稍微解釋一下。

真正的服務業經濟,是要有能夠服務完整的產業鏈的能力。而且,不單單要有能夠服務各個環節的能力,更要有能夠提供「統籌產業鏈」的能力作為服務。

而甚麼是統籌產業鏈的能力呢?

說白話一點,就是將「管理的設計」作為產品去銷售。

其實國際上知名的顧問公司如麥肯錫、Deloitte Consulting,Accenture等,基本上都是在賣「管理」。

一開始服務業的發展,最早都是先從金融、法律和會計起步。

一國家在擺脫製造業經濟後,通常會再進一步發展能夠掌握上層管理體系的服務業,才能夠漸漸帶動整個國家往上攻占產業鏈上端,才不會永遠幫人家製造、打工。

而台灣就是一直沒有投資服務業的國家之一。

通常像台灣這樣富裕的國家,沒有積極投資服務業都是因為天然資源太多,如沙烏地阿拉伯、卡達等都是這種陷入「自然資源陷阱」的國家。

但是擁有天然資源也不能夠作為藉口,因為像挪威和澳洲都是天然資源大國,但是這兩國家的服務業在歐美國家中水準也算是相當不錯的。

最根本的弊病,就是台灣人過度眷戀製造業,希望可以用最低的投資成本或取最大的金錢利益,完全沒有考慮到二十年後的經濟問題。

回到2021年,其實歐美去年即使間斷性封城,但是由於先進歐美國家的服務業佔比高、民間消費比例高,而且有不少國家位於世界產業鏈核心地帶,首先是封城後「遠端工作」經濟影響較小;而疫苗普及後,美國在幾個月內就已經超越了疫情前的經濟規模,而歐盟即使疫苗施打速度落後英美,解封後現在也開始以雙位數的經濟成長率快速復甦。

相對的,台灣去年都沒有封城的情況下,經濟卻依然像過往被製造出口牽著鼻子走,經濟成長率的衰退和成長,其實是在等待國外經濟復甦。(可參考美國同期的經濟成長率

全球經濟的環節相扣,倒是沒有甚麼奇怪的。

倒是過度依賴製造業,台灣實際的經濟成長率並沒有刺激國內消費,才是個大問題。

錢都到哪裡去了?

大家不妨參考:

有空還可以去翻翻2020還有以前的經濟成長數據(還有GDP的組成)。

在台灣有個很奇怪的感覺,就是每年GDP成長報出來大部分民眾都沒有感覺。因為調薪、消費力都沒有等比提升,只有物價會漲。

因為台灣的GDP組成中只有約一半是民間消費。

所以其實在看經濟成長數字時,一旦剝開GDP組成來看,就會發現當台灣企業和資本家砸雙位數成長的大錢玩出口的時候,其實國內的的民間消費力成長常常都只有GDP成長率的一半而已。

這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因為台灣的製造業已經長期透過「三角貿易」進行,常常都是台灣企業收錢,外國員工製造、外國工廠出貨的營運模式。

(附註:三角貿易的英文不是「Triangular Trade」,那是另外一個經濟概念。比較相近的英文概念應該是「Offshoring」概念的延伸)

而台灣很多大型的製造出口企業,其實其中都還有「受控外國公司」(Foreign Controlled Company, CFC)的結構,意思就是台灣的母公司在國外還有境外子公司可以供其接單並藏匿獲利。

而相對起美國和歐盟,台灣在制裁CFC的法律手段其實很不完整

這也是為什麼台灣的有錢人是全世界在海外藏錢第三多(超過五千億美金,僅次於中國和美國),同時也是亞洲有錢人總財富估值第三高的國家(僅次於中國和日本)。

換句話說,如果以人均財富而言,台灣人是世界上最有錢的人。而台灣的稅制問題,也讓台灣資本家逃稅逃得比世界任何國家的人都還要徹底。

而且大家要知道,GDP上會有所紀錄的是已經納入計算的獲利,而GDP上的數據已經這麼慘了,再加上海外私人財富的數據,實際情況是遠糟於我們的想像。

資本家和企業賺這麼多錢的國家,我們的政府竟然沒有辦法像美國歐盟一樣端出等比例的紓困牛肉出來。

反而是發一些對民生不痛不癢的「三倍劵」和各類消費優惠劵,可見台灣實質經濟成長有分到人民手中的差異有多少。

仔細想想就覺得很荒唐。

政府和媒體極力掩蓋的製造業倒閉潮

去年開始,台灣就零星出現了類似這樣的新聞:

其實從個宏觀的角度去思考:

去年疫情爆發,全球實體消費經濟量體銳減。

去年不就有很多企業的實體商品無法銷售,造成存貨過多的問題?

嗯,那存貨過多時,對於製造出口經濟的影響呢?

台灣去年其實有很多工廠因此倒閉,因為連很多台灣工廠的國外買家都倒閉了。

但是,很奇怪的是不管是政府還是媒體都沒有深入報導。

這倒閉潮當然是要看產業,因為國外遠端工作因此刺激了很多電腦設備和相關周邊的銷售量,甚至有些家用運動器材都賣得很好。

同時,部分的塑膠廠商生意就很好。

但是如果是講到2020年全球衰退了15%的汽車產業呢?

台灣是汽車零組件製造大國,相關的製造商和工廠有很多就很慘,去年跌幅是達二位數的。

而這類的訊息,媒體上應該都被晶片荒和台積電的新聞蓋過了吧?

但是這種過度依賴製造業的經濟型態是只會對基層人民壓迫越來越大。

尤其現在三星台積電都已經在美國設廠(加上英代爾自己加碼投資)。台積電也將在德國建廠。基本上未來如果再碰上晶片荒,國外已經建立好生產線,台灣就不會再有今天的甜頭可嘗。

民生消費的最後一根稻草

其實從上面的討論,大家應該不難看出其實台灣的經濟重點都是出口。

其實挽救國內民生消費的衰退,對於台灣的政客和資本家們的意義,平息輿論比實質的經濟意義大多了。

其實這次派出台積電和郭台銘去幫台灣人採購疫苗,真正的政治意涵跟中國沒甚麼太大的關係。

喔,不好意思,戳痛了逢中必反的憤青了嗎?

因為其實台灣當局一直指控的中國干涉台灣取得疫苗,這種說法是白癡到違反基本常識。

因為中國方面一直推國產疫苗,代理BNT的上海復興,基本上就只有台灣、香港和澳門可以賣。 (中國至今還沒有開放BNT

但是上海復興已經買了一億劑的BNT

這是個很基本的數學問題。

買了一億劑,然後最大的潛在買家是台灣。

你覺得當時上海復興跟台灣方面談判,真的是「中國政府施壓不准賣」,還是(還在等COVAX的免費疫苗)台灣方面自己貪小便宜價錢談不攏?

言歸正傳,派出台積電和郭台銘,一方面是拿出台灣政客不願意拿出政治資本去湊的錢去買疫苗,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台積電和鴻海兩大企業體在國際上的敏感地位:前者是全球晶片荒的主角,後者則是全世界最大的私人企業,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工廠。

台灣沒有疫苗,會受到最大打擊、也會最直接波及其他國家的,不外乎是這兩家企業。

反觀,台灣的國內消費衰退,對於台灣政壇不過就是輿論罷了。

真正的主人翁,還是台灣的製造業。

而且現在歐美經濟快速復甦,是台灣企業賺錢的大好時機。

這才是真正解除疫苗荒背後的真正動力。

不然,全台灣人民喊破喉嚨也沒有政客會想鳥我們。

台灣根本沒有政客會想為了人民的性命去課稅舉債去買疫苗。

因為台灣的製造業,包括台積電和其他晶圓廠在內,其實完全沒有辦法遠端工作。

其實,在第三級警戒期間,台灣國內企業大多數沒有實施遠端工作,至多就是分流上班而已。

(如果你以為大部分的人都遠端上班,代表你同溫層很厚)

真正的問題並不是產業需求而已,更是台灣人的工作文化:

說穿了就是台灣產業的管理手法太原始,根本無法有效地用電子化和自動化流程去有效地遠端工作。

這種在疫情期間還在分流上班的現象其實也告訴我們:

即使疫情明顯爆發了,絕大多數人還是得冒著生命危險去通勤上班。

一般台灣人民的時間、金錢和生命真正在台灣沒值幾兩重。

讓台灣製造出口因為疫情而無法工作賺錢,才是問題啊。

台灣製造業是看著國外的企業和國外的消費人口吃飯。全球經濟蕭條的時候,我們的製造業跟著蕭條。

但當全球經濟復甦時,賺錢是企業和資本家在賺,員工卻連面對疫情都還得為老闆賣命。

這思維,我們台灣跟對岸的中國,是沒有太大的差異的。

--

--

蕭瑟寡人是一位在台北長大的七年級生。18歲至美東就讀理工學院,21歲時取得資訊工程與哲學雙學士、23歲時取得邏輯學碩士,專注於人工智慧的應用。24歲與同校朋友創辦第一間科技公司,兩年後隨公司搬至紐約。四年後,公司被美國上市公司併購。一年後繼續創業,並在業餘時間擔任美國與台灣多家加速器與種子基金的輔導業師。